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勝者先勝而後求戰,敗者先戰而後求勝,金融市場無論是股票﹑期貨﹑投資任何商品都需要完整的交易規劃策略還有良好的停損﹑停利機制與紀律性的操作守則。
任何的買賣交易進出;會不會赚錢與能不能獲利最大的關鍵往往都是成本問題!
成本低自然風險相對就低,獲利的機會就比較大!成本高當然風險相對就高而與他人或市場的競爭力就比較弱!市場總是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一般投資朋友的交易進出往往都是追高殺低,因為迷信市場所言:強者恆強!弱者恆弱!追高殺低是不是一套好的操作策略?就筆者的認知<是>,但是追高之前您必須清楚的了解該追到什麼程度?如果贏了要怎麼出場?如果輸了要怎麼把損失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現代戰爭打的是錢,股票與期貨金融交易又何嘗不是!筆者常說:我們要從每一筆的交易之中培養大戶的思維,雖然我們不是什麼大戶,但是能夠有與大戶相同的做法,相同的心態,我們就自然與大戶站在相同的起跑點,有個信用卡的廣告做的很好,Slogan是富貴要人幫!股票不是一個人做的,是一群人在做!要赚錢當然要群策群力,想法一致,做法一致,那麼會赚錢的就是這一群人!反之亦然,賠錢的一樣也是一群想法一致與做法一致的人。
反市場的心理層面說難很難但要說簡單其實也很簡單!筆者這麼說吧,多數人在交易之前都不會認為自己是錯的,做多做空其實都一樣!買進一檔股票誰會認為自己會賠錢?放空一檔股票又有誰會認為他不該跌?這就是投資者的心理!但操作者會怎麼想呢?以筆者而言,筆者往往都認為自己是錯的!所以時時都對自己的交易進出提高警覺,進場如果不如預期可以等待,但等待一段時間如果還是不如預期,筆者就會相信自己的錯誤!錯誤發生就需要紀律來保護自己。筆者在經過幾次失敗的教訓之後一直都採取一個保本的交易策略,錢可以不赚,交易難免會有虧損!但小賠不會大傷,台股天天開盤自然機會也就天天都有。
筆者談一個實際交易層面的東西與大家分享,通常筆者挑選一個族群和一檔投資標的前都會先做一些基礎的功課,比方說:目前是不是大盤資金匯集的焦點類股,有沒有一定的成交比重和人氣?個股公司的產業前景為何?獲利營收好或不好?股價基期是高或低?股票的股價有沒有價值保障?未來上漲或下跌的空間會有多少?當這些條件筆者都有了規劃與目標之後才會搭配技術面的指標來尋找切入的機會!通常筆者的操作規劃都會以一個週期做為循環,中線做3-6個月,短線做2-4週,一檔標的切入之前到底是要做長還是要做短也要先想清楚,多空皆然。筆者的習慣每日盤中會固定觀察10-20檔的股票,當然這是經過筆者所篩選出來準備要當做操作的標的,一檔股票介入之前筆者至少都會先密切觀察他3-5個交易日,從盤中買賣掛單的現象到收盤前股價走勢的變化,還有盤中實際成交的情況有什麼特別的意味?這些都是筆者觀察的重點。看盤不是只看行情或股價的漲跌!其實那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每天花3-4個小時看盤;自然是要能看出盤中更細微的東西,不然收盤看結果不就好了?以中線(3-6個月)的操作週期規劃切入一檔股票之前筆者會先規劃好一套資金,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比如說:依照自己手邊可運用的資金比例是要投入30萬還是50萬或是預備要買30張或50張,然後將資金分配為三個等份,規劃好了上限就是如此,不會再有任何的改變或增加!觀察3-5日當買進訊號出現先買1/3,然後觀察1-2週的走勢,如果經過這段時間股價也符合預期的上漲,能有5%-8%的獲利那麼就再加碼1/3的部位。中線的規劃股自然以月線做為觀察,如果在建立基本持股1/3之後與加碼1/3的部位都能有基本的獲利保障;那麼在當月的月線收盤以後如果是紅K則再視盤勢的發展與方向酌量加碼,然後操作到規劃的目標價達到之後出場。反之;如果走勢不如預期,第一:基本持股沒有獲利保障絕不進場加碼!第二:如果經過2-4週股價走勢依然沒有表現,那麼一定絕不戀棧的將投入的資金撤回,再做觀察或換股操作。
我們操作股票所投入的資金,每一筆都是自己的血汗錢,風險一定要擺在最前面!同時要做最有效率的運用,長短週期不同,自然規劃與操作方式也不同。本次先與各位分享中線操作的紀律與規劃進出的交易守則,筆者下次再與大家分享短線進出的紀律與不同的交易規劃策略。敬祝大家在未來的投資路上都能順利成功,富貴滿盈。(梵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