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這篇文章不為什麼,因為好像在元月份台股封關前某個交易日市場上的外資才又單日借券創下了歷史次高紀錄(一口氣就借了189億,高達47萬多張)台灣的股票還真好借!!XD
本月台股進入了三月份,而市場上也進入了台股往年融券回補的高峰期!!但外資於台股的借券部位卻依然未見減少,各位您知道是為什麼嗎?一個不公平的制度造就了市場上不公平的遊戲規則~那外資單日借券最高紀錄是多少?答案是220億!!搞什麼東西?當然筆者也不知道.不過來探討一下政府開放外資借券制度背後的原因總可以吧!!(這篇文章是筆者於2011年11月份所寫原文也曾發表在聚財網的專欄和玩股網的專欄之中)當時台股風聲鶴唳,美債歐債連環爆!!現在就讓花園城堡的大家再一起回顧一下,並且認真的思考我們這個大有為的政府和主管機關到底在做些什麼吧!!
政府開放外資借券制度之我見(2011.11.27)
台股昨日破底;今日續跌,近期市場上似乎對於外資借券的交易制度批評聲浪不斷!筆者本週就從政府開放外資借券交易的角度出發和大家聊聊究竟什麼是外資借券交易制度,還有對於市場又有什麼影響?
首先;我們先來探討什麼是借券交易制度?到底外資為什麼需要借券交易?而政府開放這項制度的背景又是如何?借券要跟誰借?週期是什麼?對於外資的成本與實質程度上的收益又為何?
筆者記得所謂的借券交割制度原本的立意是自1996年(民國85年)開始實施:其目的原本是規範賣方證券商因受託或自行買賣發生錯帳或賣出投資人違約及境外華僑與外國人申報延遲交割等情事以致缺券而無法完成交割時的一項變通方法,需要者得向台灣證券交易所申請辦理交割借券以完成交割,證券商申請借券辦理交割必須支付一定的擔保金。再來我們來看政府為何要開放這項制度給外資操作其背景又是什麼?
金管會開放外資得向證券商辦理借券交易始於2007年三月原先規範僅止於法人,然而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於同年8月18日公告開放境外華僑及外國人(含自然人及法人)均得向證券商借券,不受「華僑及外國人投資證券管理辦法」第21條第1項第2款規定限制,並大舉宣傳這將有助提高外資的操作彈性,吸引外資投資國內證券市場。這是金管會繼同年6月12日依據「證券交易法」 第60條授權,發布制定「證券商辦理證券業務借貸款項管理辦法」,開放外資可以向證券商辦理證券借貸款項業務,以及8月11日發布制定「證券商辦理有價證券借貸管理辦法」,新增開放證券商可以於營業處所從事有價證券借貸業務之後,所發布的另一項重要配套開放措施。
金管會當時表示,根據新制法令,證券商未來將成為交易平台,可以對集中交易市場出借其自營部持有有價證券,為有借券需求的客戶尋找願意出借的客戶,或因應投資人購買上市或上櫃有價證券交割之需求辦理短期資金融通(這項就是所謂的款項代墊業務)。金管會未來將續朝規劃開放證券商辦理客戶委託保管及運用其款項業務,以持續刺激市場交易熱度。惟為維護證券市場交易秩序,限制公開發行公司內部人不得從事有價證券借貸交易,承辦借券或借貸款業務的證券商資格也將嚴格合理限制。這就是政府當時開放外資借券的背景,外資原本是以加速台灣證券金融交易市場與國際接軌邁向已開發投資市場為由,並以避險交易需求做為晃子要求政府開放此一制度!結果我們的政府與主管機關包括證交所全部向錢看,通通中了外資的毒!以為這樣做就能加速台灣證券市場邁向國際化並擴大台灣在亞洲金融市場的地位與影響規模,但是我們的政府和主管機關不監督只開放,一切以自由為前提卻不知該如何管理?這才使得這項原本是加速證券市場自由化的美意弄到最後竟然完全變了調。
2008年的金融海嘯發生之前,外資五月份在馬總統宣佈就職之後就已經於8200點附近利用借券制度大舉放空過台股一次!不過政府當時是完全沒反應,雷曼事件發生!台股由6800點一路崩跌到4500點,外資一手放空期貨,一手賣鈔現貨,同時還有於8200點大舉借券放空的部位!筆者當時推估外資借券放空的部位大約就有300億台幣,約合10億美金左右!(當時筆者真的認為外資是避險操作,規模也算合理)不過外資至此食髓知味的變本加厲,往後更是大舉吸引了國際禿鷹等等的覬覦!各種對冲基金以避險為由入侵台灣,搞的台灣的股市東倒西歪!外匯市場也不穩定,新台幣匯率更是天天坐雲霄飛車的上冲下洗!散戶投資人搞不清楚方向,政府也疲於奔命!這些景象大家應該不陌生,今年以來自年初農曆年後到日本311大地震再到7-8月份的歐債問題擴大和美債無預警的遭到標普調降信用評等的事件,再到最近台股無厘頭式的極短線八個交易日崩跌超過700點!筆者對於促進台灣金融證券市場與國際接軌沒有意見,這也是長遠的發展方向。不過台灣政府很奇怪,永遠反應慢半拍!或許應該說很遲鈍才對!火都燒到家裡了還有心情開party?天天自我麻醉、自圓其說,做事情做不好,喊口號、找理由倒是特別快!
外資以避險為由需要借券交易實在很牽強!原因是外資可以避險的管道真的很多,有期貨市場有摩台指(SIMAX)的海外新加坡交易市場,有選擇權市場,甚至還有權證交易市場!外資持有台股的部位很大是沒錯,約佔台股總體的35%,現在大約是28%(因為外資今年以來實在賣得太多了)既然看壞台股的後勢那又何必要借券放空?理論上;外資光賣出他們手中持有的部位都賣不完了,還需要去借券來賣?但是我們的金管會與證交所也很妙!他們說:【外資借券不等於放空】因為融券才算!哇靠~這真是學者治國的通病!完全搞不清楚什麼是現實,什麼又是市場?試問;外資借券之後相對付出的交易成本不是為了放空獲利,難道是為了公開辦展覽嗎?這很像台灣的立法委員還有法官,一個是面對問題各自表述而另一個則是判決案件自由心證!那無辜的台灣股民與公司派法人還有廣大的投資人與操作者要怎麼辦?我看那就只好自求多福!(據統計至昨日止:累計外資借券在台股賣出放空的金額已經接近1700億)當然股市漲漲跌跌本來就很正常;但是如果是真正的國際化理應與國際股市接軌,與國際股市的位階相連,即使不同也不太可能有目前如此的落差。
台股的問題真的出在籌碼和制度面的不公平!而不只是單純漲跌的問題。外資把金管會和證交所等主管機關當軟腳蝦,國際禿鷹和多數的大型投機型的對冲基金就把政府當白癡!搞到台股已經人心渙散信心不足,我們的政府還在天天喊口號!直到最近才有一點作為。選舉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台灣的經濟垮了,股市垮了,外銷出口垮了,產業如果倒了,那麼誰當選又有什麼意義?對於一般的老百姓來說又有誰會在乎?或許政府也不在乎吧!當然檯面上一堆口水治國的政客更不會在乎。
筆者並不是批評政府和主管機關不該開放外資借券的這項交易制度,而是既然是制度就需要管理和維護!而不是開放了之後就放牛吃草的無法可管。自由過了頭那就變成無法無天的無政府狀態!現階段外資借券交易的管道有三個:1.向證交所質借2.向國內的大型券商或法人機構(包括保險公司或金控銀行)質借3.外資法人相互質借。這三個管道問題最大的就是第二和第三!因為這完全不透明,資訊也同樣不公開!同時還可以採議價交易的方式進行,這是否涉及內線交易的罰則與圖利特定法人財團?實在是有很大的爭議!另外就是低價取得的交易成本和市場的實質利益的不對稱,再來就是週期的問題,外資洽特定法人如(保險公司或金控銀行或特定大型券商)借券一般週期都是一年,到期還可以依規定展延。只要你情我願;還或不還也不是太大問題,只要各取所需就好!這樣的關係很阿Q,就向借錢一樣,債主不追當然欠債的人也無所謂,愛欠多久就欠多久!只要按時付個利息就好,當然這只是筆者打個比方,未必符合現實的情況!不過外資借券並不受市場任何融券強制回補的限制約束。舉例就是說:上市櫃公司召開股東會或是每年除權息,外資只要是借券賣出的籌碼都可以不必回補!筆者這樣說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這個遊戲的不公平之處!所以對於外資來說:借券放空一則門檻低、二則取得容易、三則交易成本更低、四則風險小又沒有強制回補的約束和限制,簡單講就是不怕被軋空啦!這才是市場上的現實和最大問題。
這個部分無法可管,只要取得手段一切合法,那麼外資對於台股自然是予取予求!這是現階段的制度問題,制度問題誰有權力管?當然還是政府和主管機關,所以這一切的問題又回到了原點。政府如果不再拿出一點魄力來約束管理市場上這些遍嘗甜頭的外資,那麼只好繼續任由台股向下沉淪!民心不可失,一切就看政府的決策與能力了。
筆者本篇文章只是單純就事論事,不代表本人的任何看法,目的只是讓大家了解到底政府與主管機關開放這項提供外資借券的交易制度出了什麼問題?還有該怎麼重新規範合理的制度規則?同時也讓大家對於外資借券交易有一個全貌的了解,敬祝各位周末假期愉快,下週操作順利.(梵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